日本借北洋政府145亿最后一分未能收回日本首相为何不怒反喜
点击:
,时间:2024-05-19 19:28
这句话早已经深入人心,欠下了借款就相当于欠下了人情。而主讲处世之道、人生哲学的启蒙书籍《增广贤文·朱子家训》中曾说过 可是我国近代有一个人,向日本借贷了1.45亿日元有生之年都未偿还,可日本依然感觉占了个大便宜。 1916年,袁世凯在一片反对声中猝然离世,留下了北洋政府这么一个大大的烂摊子。外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,内部各方势力虎视眈眈。 耐不住这个“摊子”的诱惑力太大了,虽然是块烫手的山芋,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接手。 袁世凯死后,段祺瑞将黎元洪推上了大总统的宝座,自己则藏于幕后做起了实际的操盘手,这笔1.45亿的巨额借款就是出自他的手笔。 在1916年之前,日本对华的态度可谓强硬。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大隈重信曾威逼袁世凯签订了《二十一条》,换来的并不是臣服,而是举国上下的抗争。 这次日本吸取了教训,新继任的内阁首相寺内正毅转变了对华态度,采用了怀柔政策。北洋段祺瑞政府现在需要钱扩充军力、巩固统治,那就借给他钱。 这条政策出台后,日本本土及殖民地的多家银行跃跃欲试,毕竟此次借款的对象是北洋政府,失信的可能性极低,就算担心日后没有偿还的能力,还可以用他手中的权力作为抵押。之前的《辛丑条约》不就是拿关、盐税作为抵押的嘛。 1916年日本准备就绪,选定了兴业、朝鲜、台湾这三家银行组成银行投资团,专门负责对北洋政府的投资事宜。 当投资团到达的时候,段祺瑞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,毕竟带来的是白花花的钞票,伸手不打笑脸人。 段祺瑞政府为了方便办理手续,专门成立了中华汇业银行。借出的1.45亿日元实际由日本国库抽取,代表人是西原龟三,那三家银行只不过是幌子。 至于为什么要如此,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欧洲陷入一战的泥潭无法顾及东方,如果他们得知日本趁机对华实行资本输出必定会出手干涉,所以为了掩人耳目便有了如此手段。 西原借款的发起人、曾任日本内阁首相的寺内正毅晚年接受访问时被人问及,是否对这次“损失掉的借款”而感到惋惜,寺内正毅听完哈哈大笑道:“通过这次借款,日本得到的利益十倍于《二十一条》。” 此次借款共分8批,分别以铁路、国库券、森林、矿产等作为担保。日本凭此拒不归还山东省,攫取了在华尤其是在东北的巨大利益,为以后的“九一八事变”日军武力进驻东三省提供了方便。 虽然段祺瑞凭借这笔借款扩充军力稳固了统治,但却是以国家主权作为牺牲,必定为后人所不齿。 上一篇:国产风电技术是如何突破的 下一篇:建议中年女人夏天多穿这“4种”连衣裙优雅得体还很减龄
|